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81.
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按枯水期(2006年11月—2007年3月)、平水期(2007年4—6月)和丰水期(2007年7—9月)分别采集6个样点的硅藻样品,分析其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硅藻商等,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嘉陵江小三峡共有硅藻78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2纲、10科、20属;硅藻细胞密度为0.53×104~3.58×104 ind·L-1,总平均1.55×104 ind·L-1;多样性指数值(H′)为1.62~2.96,总平均2.33;均匀度指数值(E)为0.28~0.56,总平均0.42;嘉陵江小三峡水质总体上属β-中污水体,沙溪、北温泉水质较好,属微污水体,碚石、牛石沱水质次之,为β-中污水体,盐井、毛背沱水质最差,为α-中污水体。  相似文献   
82.
3种淡水肉食性鱼类胰脏及胰液导管系统的组织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技术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胰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翘嘴鲌和大鳍鳠胰脏为弥漫混合型(suffusion-mix type),斑鳜为散布致密型(disperse-dense type).翘嘴鲌和大鳍鳠胰脏被膜较薄,厚度分别为4.33 μm±1.12 μm和7.24 μm±3.69 μm,而斑鳜胰脏被膜较厚,为50.96 μm±11.02 μm.翘嘴鲌胰小叶不明显,大鳍鳠非常明显,斑鳜比较明显.3种鱼胰腺细胞体积较大,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内均有大量深色网络状或羽毛状结构和颗粒物质分布;胰脏内胰液运输管道均由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和集合导管组成,其中集合导管结构比较典型,管壁分为3层,即内层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膜组成,中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外层由结缔组织组成.翘嘴鲌胰岛相对较小和分散,单位面积数量较少;大鳍鳠胰岛相对较大和分散,单位面积数量也较少;斑鳜胰岛最大,相对集中,单位面积数量较多.3种鱼胰岛外均被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胰岛内将胰岛细胞分隔为细胞小团或细胞索;G-醛复红染色仅观察到A细胞和B细胞,胞质颗粒分别被染成紫红色和黄色;B细胞占优势.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正常混合饲料和玉米面对巴马香猪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使用PCR-DGGE技术研究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16SDNA测序技术研究其差异性。结果食用同种饲料的巴马香猪DGGE谱带相似性较高,同时存在个体差异;2种饲料食养的巴马香猪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差异无显著性,而均匀度差异有极显著性;16SDNA测序显示,混合饲料组和玉米面组的特异性菌种分别为 Coprococcus eutactus.Clostridium bartlettii 和 B 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Streptococcus infantarius subsp 。结论不同饲料可导致巴马香猪肠道菌群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CCl4)一过性处理对巴马香猪肠道菌群的影响,评估CCl4诱导处理的肝损伤动物模型能否用于肠道微生态研究。方法选取3头雄性巴马香猪,一次性按每千克体重腹腔注射0.25 ml[0.25ml/(kg·bw)]40%CCl4橄榄油溶液。于注射12 h之后的第1、2、3、4、7和10天连续采集粪便,以注射CCl4溶液之前所采集粪便样作对照。分别提取粪样总DNA,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对CCl4一过性处理后巴马香猪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PCR-DGGE法分析表明,巴马香猪肠道菌群组成在注射CCl4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群组成在注射CCl4前后相似度在65%以上。结论CCl4一过性处理后巴马香猪肠道菌群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CCl4处理诱导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相关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中国伪遁蛛属Pseudopoda 2新种记述(蜘蛛目:异足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采白云南的伪遁蛛属Pseudopoda蜘蛛2新种:镇康伪遁蛛,新种Pseudopoda zhenkangensis sp.nov.和蝶形伪遁蛛,新种Prhopalocer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文中测量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86.
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的克隆可塑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建平  宋利霞 《生态学报》2006,26(12):4019-4026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分株数的显著差异,但林冠环境差异不影响分株密度。林冠郁闭度愈大,每基株分株数愈少,分株分布愈均匀。(2)不同林冠环境间。分株生物量、分株构件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开敞的林冠环境有利于华西箭竹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3)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增加,华西箭竹通过增大分枝角度、叶生物量分配百分率、比叶面积和叶面积率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4)隔离者长度、隔离者直径和分枝强度在林缘和林窗环境中要显著大于林内环境;同级隔离者分枝角度随林冠郁闭度的增加而最大,其值在林下显著大于林窗和林缘,而异级隔离者分枝角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研究表明,华西箭竹种群在不同的林冠环境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林冠郁闭度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环境中有限光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87.
罗芳丽  王玲  曾波  叶小齐  陈婷  刘巅  张艳红  Arnd Kuhn 《生态学报》2006,26(11):3602-3609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野古草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实验设置了对照 (不进行水淹,常规供水管理)、半淹 (植株置于水中,植株地上部分一半被淹没)、水下0.5m (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0.5m)、水下2m (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2m) 4个不同的水淹深度和0、20、40d和60d等 4个不同的水淹时间处理,测定了在不同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处理下野古草的净光合速率、总叶绿素含量、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与羧化效率。结果发现,在水淹前期,水淹对野古草的光合特性影响较小,直到水淹60d后,才对野古草的光合特性产生明显影响,且影响程度随水淹深度的不同而不同。野古草在水淹20d和水淹40d后,各水淹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降低,其中水淹20d后,半淹处理的野古草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对照还高出16.1%。水淹60d后,水下0.5m和水下2m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和半淹,其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51μmol•m-2•s-1和9.15μmol•m-2•s-1。结果表明,水淹20d和40d对野古草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影响。水淹处理60d后,与对照植株相比,半淹处理植株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明显变化,但水下0.5m和水下2m处理植株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有明显降低。 在整个实验期间,半淹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尽管在水淹60d后水下0.5m和水下2m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降低,但降低后的数值仍不低于甚至高于一些自然生长的未受水淹的植物物种。研究表明,野古草对水淹具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是一种可以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构建的优良植物物种。  相似文献   
88.
切枝对三峡库区两种榕属乔木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波  张小萍  钟章成 《生态学报》2006,26(5):1382-1389
榕(Ficusmicrocarpa L.)和黄桷树(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是在三峡库区广泛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在三峡库区诸多公路、铁路修建和移民搬迁城镇建设等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中,需要大量的榕和黄桷树.榕和黄桷树的繁殖通常采用切枝扦插的营养繁殖方式进行.因种苗培育的需要,对榕和黄桷树进行切枝时常发生,并且为了尽快获得大的种苗,通常切取榕和黄桷树植冠下部的大枝条用于种苗培育.切枝导致植株大量光合叶组织损失,对榕和黄桷树的总体光合生产和生物量积累会发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新枝的生长和发生数量以及植株再次提供切枝的能力.为了明确切枝对榕和黄桷树生长的影响,对切枝后榕和黄桷树的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在三峡库区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榕和黄桷树是否可以在每年1次的切枝后很好恢复,从而能够可持续地提供切枝用于种苗培育.实验中对榕和黄桷树1a切枝1次,连续进行了3a.实验共设置了4个切枝强度(从植冠下部开始,分别切去植冠长度0%(对照)、20%、50%和70%范围内的所有枝条)和两个切枝处理季节(春季切枝和秋季切枝).实验结果表明,切枝会减少榕和黄桷树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生物量增量减少的程度与切枝强度呈正相关;并且,每年连续进行的切枝使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减少加剧.实验发现,在20%、50%和70%的3个切枝强度中,高切枝强度可以保证在第1次切枝处理中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但并不能保证在第2次和第3次切枝处理中也能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与春季切枝处理相比,秋季切枝处理使榕和黄桷树获得更高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枝收获量.就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和枝收获量而言,切枝强度对二者的影响并不因切枝季节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研究表明,对于本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当切枝强度高于20%时,每年1次的切枝不能使榕与黄桷树植株的生长完全恢复.如果切枝每年进行1次,为保证能够可持续地获得切枝并且对植株的生长不造成过大影响,对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而言,最适的切枝强度应低于20%.  相似文献   
89.
茂县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恢复过程中6类不同类型群落分别表现其对于不同环境特征、干扰及更新方式等的响应;森林是较灌丛更适合当地环境状况的植被类型;人工恢复无干扰和轻度干扰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是较好的恢复模式.重度干扰使得1年生植物与地下芽植物比例增加,其它口食性较好的多年生草本减少.较强的干扰是群落无法更新、长期处于灌丛阶段且多样性较低的重要原因.本地区人工恢复群落在更新进程和多样性维持上优于自然更新群落,种植华山松加速了本地区植被演替进程.建议以适合恢复区域的多种恢复配置方式进行造林,并避免较强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进程并保持恢复群落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90.
2005年3月于长江武汉金口段采集一批鱼类标本,经无水乙醇固定保存后运回。在实验室鉴定整理标本过程中发现一鼻须异常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Günther)个体,其左侧鼻须出现分支,对此个体数量性状进行仔细测量。标本现保存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害防治实验室。畸形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